穿戴裝置產品2018年可達183億美元
經濟日報╱記者張義宮
全球穿戴裝置產品至2018年產值可達183億美元,比2011年的12億美元巨幅成長,成為新興的消費性電子產業。
今年堪稱穿戴裝置元年,穿戴裝置人機界面相當不同,台灣業者應掌握軟硬體及應用等整合式商機。繼Google首度投資台灣廠商,入主奇景子公司立景科技後,市場傳出蘋果可能入股錸德旗下錸寶;宏達電也宣布成立新興裝置部門,專注穿戴式等創新產品與全球通路布局。
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電子產業中心研究員蔡卓卲表示,面對智慧手機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,平均售價逐步下滑,以及2014年恐跌破300美元等量、價雙雙不保的壓力下,如何催生下一個接替智慧手機的新產品議題愈發重要。隨著體感裝置的推出、Siri問世、眼球追蹤、腦波感應,更多新穎技術相繼出籠,穿戴式裝置儼然已成為國際大廠下一波較勁的新戰場,包括Apple、Google、HTC、Microsoft、Samsung、Sony等,皆投入相關產品研發。
蔡卓卲說,在1至3年間,穿戴式產品就會開始出現在市場上,而產品可大致分為兩大類型,一是以特定專業領域應用為主的穿戴式產品,包括生理監測、健康規劃、運動管理等,為現階段主要應用類型,占65%。另一則是透過與手機的聯接,進行各種功能,提供便利使用的價值。